大學城的會議類型以承接國內/國際的學術交流會議、學術研討會為主,具有面向國際的、開放性的特征,是孕育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孵化器。青島古鎮口大學城公共場館--科學講堂的定位是非典型度假、商務酒店,而是一個科教園區中“類大學城”共享的、功能并置的“會議型酒店”。
項目位于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。由于天然具有山海相連、陸島相望等資源優勢,以及銜接原膠南市區與軍港區的區位優勢,該區域將作為融合區的東部核心區域先期進行開發建設。
大學城公共場館建設的規劃布局從秩序理性的角度出發,通過錯動扭轉形成開放的園區體系。圖書館位于中心區及三個校園的中心,同時為三個大學的師生提供服務。文化館靠路臨海,在服務校園的同時面向社會,向大眾開放??茖W講堂選址則靠近校園內部,整合校園形成會議及學術交流群落。
科學講堂兩座單體建筑作為大學城共建場館之一,肩負文化傳播、教學輔助、會議接待的重要職責,開放共享是其核心價值所在??茖W講堂位于中心區景觀主軸的中心腹地,沿融合中路分為東、西兩塊用地,每塊用地設置建筑單體一座,總圖布局順應場地高差和南側河道呈“一字型”布置。
融合中路以西樓體B為地上四層,融合中路以東樓體A為地上五層,地下一層,兩段樓梯通過過街樓相連通??茖W講堂A建筑主體高度為24.9米,科學講堂B建筑主體高度為20.3米。
在設計過程中,如何合理利用地形,把建筑融合到基地當中,使之與周圍環境相協調,既是設計重點,也是設計難點。方案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社會觀,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,通過對山、水肌理的分析與重構,轉換為建筑語言,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造型。
建筑體量形成簡單、沖突的場地氛圍,建筑南向正對園區中軸線,使得水平向延展的建筑生成了“東高西低”的無邊際界面。
由“水面→河岸→場地→建筑”的溪水肌理驅動建筑臨街面,逐步退后產生特有的河流沖刷意象。
水流的蜿蜒曲折使建筑的轉彎處成洞,達到了內外視線連續的綜合效果,并將對建筑的擠壓力平衡到建筑東西兩翼。建筑表皮通過對水的情緒變化等模擬,形成片狀的建筑造型。
建筑自由靈動的形體與水體蜿蜒曲折的形態相互呼應,營造了建筑與景觀契合,山水合一的景觀生態體系。
科學講堂的建設和投入使用為周邊高校提供了大型學術交流、餐飲等服務配套,打造了自由、開放、互動的學術中心,同時面向社會開放經營,激活公共空間,為西海岸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、建設科技和人才新高地提供重要保障。
2020-07-24
2020-06-14
2020-06-13
2020-06-12
2020-05-14
2020-04-23